面纱里的灵魂,面纱外的诱惑 –《面纱》

毛姆对凯蒂说:“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凯蒂问瓦尔特:“你真的那么看不起我吗,瓦尔特?”

瓦尔特回:“我看不起我自己。”

不同于《刀锋》,在《刀锋》中,当拉里得知和伊萨贝尔三观不合之后,选择了终止婚约。瓦尔特却毅然决然选择去爱,当然这也是瓦尔特的悲剧所在。毛姆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无论是追求爱情,还是追求终极的生命意义。我们都无法判断对错。

当然如果仅仅把《面纱》视作一部爱情小说,就太低估毛姆的用意了。怪我语言功底太次,竟然无法组织有效的词句传达我的心思。固执的瓦尔特至死都不说原谅凯蒂,只留下了一句“那只狗死了”。读到瓦尔特感染霍乱时,我的内心很惧怕上演挥泪诀别尽弃前嫌的桥段。如果这样,还是瓦尔特么?还是毛姆么?我震撼于毛姆的深刻和犀利。绝不原谅,至死不渝。

相比之下,电影就弱了。可能一部商业电影需要照顾普罗大众的眼泪,在电影中瓦尔特原谅了凯蒂,凯蒂与瓦尔特相拥而泣。就连瓦尔特问凯蒂肚子中的孩子是谁,凯蒂说:“不知道”,电影中瓦尔特回答“对我们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此时瓦尔特已经选择了原谅凯蒂,而小说中瓦尔特只是把眼睛望向别的地方,说了句“这就尴尬了”。小说中,凯蒂伤心的从湄潭府回到了香港。她鄙视自己,鄙视查尔斯。但是鬼使神差,她还是在自己的灵魂不情愿的情况下再一次投入了查尔斯的怀抱,继而离开了香港。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灵魂如此低劣。她也要真真正正的爱,她要去和自己的父亲一起生活,去了解他,去关心他。电影中,凯蒂剩下了孩子,在大街上碰到了查尔斯,查尔斯问小孩的名字叫什么,凯蒂回答“瓦尔特“。还记得么?电影《泰坦尼克》在最后也是这么处理的,罗斯碰的旧情人询问孩子叫什么名字,罗斯回答”杰克“。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照顾更多人的感受,需要考虑票房。不是谁都能接收瓦尔特至死不原谅凯蒂,不是谁都能接受凯蒂回到香港又一次投入查尔斯的臂弯(尽管只有一次,尽管半推半就非出于本心)。

最终凯蒂离开了香港,“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凯蒂开始了自我救赎。

小说中,修道院里嬷嬷们的选择,威丁顿的选择,威丁顿情人的选择,查尔斯的选择,从不同角度涤荡这读者的灵魂,组合拳般的轰炸。最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而面纱之下的灵魂如何才能抵挡面纱之外的诱惑就连毛姆也交代的不甚清楚。或许,从凯蒂对她父亲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她要去关心这一个可怜的男人,关心着一个被当做提款机的男人,关心他的冷暖,关心他的心情。她要走上一条通往安宁的路。